王荆公再罢政翻译(王荆公再罢政注释分享)

2024-09-11bj03
导读王荆公再罢政翻译(王荆公再罢政注释分享)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受到后世高度肯定的文章高手。然而就他的文学观念而言,王安石似乎对文章写得漂亮并不措意,他在《上...

王荆公再罢政翻译(王荆公再罢政注释分享)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受到后世高度肯定的文章高手。然而就他的文学观念而言,王安石似乎对文章写得漂亮并不措意,他在《上人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王安石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只是对社会服务的一种补充,并不能成为文章的主体,也正因为他的这段话,而被袁行霈认为:“可见虽然王安石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他更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中国文学史》)袁先生同时指出王安石的文风也有其缺点,那就是过分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

笔直站立的王安石

从其他的历史记录来看,王安石也确实讨厌漂亮的文采,《邵氏闻见录》卷十四中有这样一段话:“东坡中制科,王荆公问吕申公:‘见苏轼制策否?’申公称之。荆公曰:‘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

苏轼考中进士后,王安石问吕公著是否看到了苏轼的考卷,公著大赞此卷写得漂亮,王闻此很不以为然地说:不过就是战国时人写的那种漂亮文章,如果我是主考官,肯定把他刷下去。如此说来,王安石不喜欢这种文章的华而不实,他更看重的是言之有物。

其实王安石更看重自己经世致用的所作所为,他当年所进行的政治改革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宋神宗咸宁二年,王安石当上了参知政事,虽然他还不是宰相,但已经开始实施新政,因为他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故而大刀阔斧地改革政体,为此也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坚决抵抗。

王安石撰《新刻临川王介甫先生诗文集》一百卷,明万历四十年王凤翔光启堂刻本,书牌

王安石撰《新刻临川王介甫先生诗文集》一百卷,明万历四十年王凤翔光启堂刻本,卷首

针对王安石实施的新政,司马光给其写了封《与王介甫书》,这封信有三千字之长,提出了五大弊端。而王安石的回信却仅有司马光篇幅的十分之一,总计380字,此信名为《答司马谏议书》,其中一个著名的段落为:“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王安石在此信中以其言简意赅的回答方式,利落干脆地一一反驳司马光所提出的五大弊端,即此可以看出王安石特有的文风。

关于司马光的观点,苏轼在《司马温公行状》中有如下的描述: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此乃桑洪羊欺汉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武帝不明耳。至其末年,盗贼蜂起,几至于乱。若武帝不悔祸,昭帝不变法,则汉几亡。

细品司马光所言,确有其理,他认为社会上能够产生的财富就这么多,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官府拿走的多,老百姓手里就会少,而王安石的做法就是与民争利。而后司马光举出了官逼民反的例子,以此来说明对百姓盘剥太重,会让天下大乱。针对司马光的这么一大段论述,王安石只用了九个字就予以了反驳——“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且不论其所言是否有道理,但这种回答方式确实是铿锵有力。

虽然王安石号称自己不在意优美诗歌的创作,但人都有多面性。按照历史资料记载,其实他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关于“绿”字的推敲,《容斋随笔》卷八中有如下记载:“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看来手稿传世也真是有利有弊。

后人得到了王安石的一篇诗稿,发现他一直在仔细地推敲诗句中的某一个字眼,原诗中最初所写为“春风又到江南岸”,但王感觉这个“到”字不佳,于是改为了“过”字,而后还是觉得不妥,又改为了

本文链接:http://www.tlsf.cn/meiwen/35907.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