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精选)
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24式太极拳口令有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下头是二十四式太极拳详细口令和动作要领: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四、搂膝拗步
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重复三次)
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
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
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复两次)
十一、单鞭
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①收脚收手,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划弧,④合抱提膝,⑤分手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①收脚落手,②出步收手,③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①后坐扣脚,②左转展手,③回体重合抱提膝,④分手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①收脚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①落脚左转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①落步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推架。
⑤后坐落手,⑥跟步抱球,⑦左转出步,⑧弓步推架。
十九、海底针
①跟步落手,②后坐提手,③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①收脚举臂,②出步翻掌,③弓步推架。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①后坐扣脚右转摆掌,②收脚握拳,③垫步搬捶,④跟步旋臂,⑤出步裹拳拦掌,⑥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①穿臂翻掌,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
二十三、十字手
①后坐扣脚,②右转撇脚分手,③移重心扣脚划弧。
二十四、收势
①收脚合抱,②旋臂分手,③下落收势。
太极功夫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其博大精深,难以尽述。笔者根据亲身领略过的数位前辈大师的真功名训和自身几十年来的练功体悟,总结出太极拳的&“松柔&”、&“知觉&”和&“内劲&”三大功夫,并深感这是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太极功夫,并且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完整而统一的内在联系,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今不揣浅陋示与同好,共同研究探讨。
松柔
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特征。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真正的功夫。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于外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于内是五脏六腑之安舒、经络气血之通畅,毫无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意气穿领。太极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和&“柔&”。
有些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彻底的放松,到达&“松净&”状态,不存半点拙力笨劲。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则适得其反。放松是一个无限升华的过程,可谓&“松&”无止境。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了必须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不松的状态。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强拔硬挺,就会出现&“顶牛&”现象。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提高很慢,但这才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才能到达&“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同时,仅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之病,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有些人认为,&“松&”仅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松&”不仅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旧时用人力打夯,几
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用全身之力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在&“松&”的基础上,经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引领和内力灌充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
知觉
知觉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听劲&”到&“懂劲&”的功夫。虽然人人都有知觉的本能,但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条件反射,仅有经过悉心训练,才能成为太极拳中的知觉功夫。正如杨澄甫所说:&“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
知觉功夫是在松静功夫基础上的一种功夫,实际上是&“知人&”的功夫。如果说松柔是体,重在知己,知觉则为用,重在知人。能知觉,方能见人则开,遇出则合,做到&“粘、黏、连、随&”,&“因敌变化示神奇&”。知觉功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动作,而是周身一家。此种境界虽然也离不开眼观耳听,大脑支配,但仅靠这些远远不够。推手对练时常常出现的&“顶、匾、丢、抗&”等毛病,多是因为不懂知觉造成的。
&“懂劲&”是知觉功夫的最主要标志。它的锻炼方法主要是推手,经过推手中的&“问劲&”和&“听劲&”来体会提高,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兴趣点全在知觉功夫的高低。太极拳别于其他拳种之处,全在精神之内敛和神经感应之灵敏,在太极推手中,每一个定式都会变化出无数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静中随着接触点上的消息去知觉,去确定,去灵活多变。死招死术不是真功夫,仅有真正懂了劲,有了知觉应变本事,才能在被动时做到人刚我柔,在得劲时做到我顺人背,做到&“走&”、&“粘&”自如。
高级阶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长眼一般,所以练习推手又有&“问劲&”、&“听劲&”、&“摸劲&”之说。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种劲路仍能明镜在心,正如李亦畲所言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彼劲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内&”,到达&“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太极推手虽不是散手实战,却是太极功夫独到而又无可替代的锻炼方式,推手功夫长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长一分。
内劲
内劲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本质的功夫,它不仅仅是技击实力的体现,更是保全真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的高级境界。仅有练就上乘的内劲功夫,才能够说太极功夫到家。
太极内劲是一种充盈之气和内在精神融合在一齐的高级合成力,经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这样长期气敛入骨的锻炼,会感到一种雄浑沉厚的内在劲力充满身心,虽筋皮柔软于外,而腹脏坚实于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真气充足。它既刚又柔,既柔又刚,刚柔相济;既有方向,又无定向,八面支撑,浑身是手。既是实实在在的本体力量,又是虚灵变幻的内在意识。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但绝对不是说没有内劲。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内劲,没有内劲功夫,遇到强手,不但发不出,也化不开。杨澄甫在《审敌法》中说,&“与人对敌,先观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小,我以力攻之。&”可见太极功夫并非全然无力,亦非被动应对。其妙处在于灵活机动,不使蛮力而已。再如武禹襄所说的&“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阐明了如何用力,何时用力,用何种力的观点。那些认为一说到&“力&”和&“劲&”便不贴合太极拳拳理拳法的观点是肤浅的。《太极指明法》上有&“用劲不对,不用劲不对&”,只要将&“力&”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机得势,则内力越大,威力越大,效果越好。
内劲的修炼,离不开练架子。我们常说练架子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是内劲或内意练到必须程度时,自然会浑圆深厚,动作由开展渐趋于紧凑。初练者需要加大训练强度,但最终衡量功力深浅的标准不在于动作的大小和底盘的高低,而主要在内劲功夫。外静如山岳,内动如江河,没有内劲,只讲动作,则漂浮无本。当内劲到达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形、意、气、力融为一体、归于一心,不用走化即可用内功发人。武禹襄《四字秘诀》中所说的&“敷、盖、对、吞&”功夫即指此。&“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老人靠的不单是手法身法,而主要是心法内力也。王其和大师当年躺于坑上,可将置于腹部的小米用内力弹到房顶,李宝玉大师当年与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对方肌肤,对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见内功非凡。
随着老一代太极大师的相继辞世,再想见到纯正的太极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练成这样的功夫更是难上加难,但太极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功夫资料和精神财富,太极功夫虽魅力无穷,但并非高不可攀,更非虚妄。只要我们遵循规律,科学地悟,静心地练,同样能到达太极功夫应有的境界。
太极拳在学习的时候要注重基础的练习,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练习的时候和腿部的基本功结合练习,太极拳腿部的基本功有站桩、踢腿、压腿、控腿等。
尤其是腿部有关节疾病的人,在练习的时候需要更加注意,规范的动作是对关节有好处的,错误的动作不仅仅不会保护关节还会起相反的作用,先将基础的动作练习熟练,之后再按照基本的招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动作练习。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之一,需要年轻人的传承和发展,适当的练习一些太极拳能够缓解生活和工作上带来的一些压力,还能够调节人的气血,改善人身体内的内分泌,尤其是老年人,经常练习还有延年益寿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