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词语有哪些(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的成语)
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解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时,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带有讽刺意味,是讽刺玉门关离皇城太远、所以君恩不达。
然而王之涣真有这层意思吗?恐怕是杨慎想得太多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其实,只要知道&“孤城&”、&”杨柳&”、&”玉门关&”,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词汇,就能知道这首诗表达的是征夫离思,别无其它——
&“孤城&”往往与战争、萧索、悲凉、士兵的牺牲密切相关。高适《燕歌行》说:&”孤城落日斗兵稀&”,在孤城的落日里,战斗使士兵越来越少,它兴起了下文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箸&”是白色的筷子,用来比喻思妇的泪水。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也是用了&”孤城&”的特定内涵。
而诗中出现&”杨柳&”,往往有惜别之意。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常折柳、以此留念。王之涣自己也有《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再说&”玉门关&”,它位于甘肃敦煌北境,汉朝时,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东汉的班超长期出使西域,年老思念故土,希望生前能回到家乡,于是上书朝廷:&”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就像从班超此语化出。李白也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秋歌》),王昌龄也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七首·其四》),都关乎征夫的离别思乡之情。
这些词汇的特定内涵,可以让人读诗时产生定向联向。而王之涣在短短四句诗里,先后用到&”孤城&”、&”杨柳&”、&”玉门关&”,反复叠加,就使戍边将士的离情乡愁,更加浓重而有力了。
类似的词,还有&”关山月&”。《乐府解题》中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所以,如果诗的题目是&”关山月&”,那它表达的情绪,基本是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情——李白有《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徐陵有《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文学史家林庚先生,曾对“关、山、月”有过一个精彩的评论:“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关、山、月)其中积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社会,离乡,可能就意味着&”一转身、半辈子&”,所以思乡怀远,成为古代诗词的重要主题。思乡怀远的人不仅有征夫,还有游子、还有为仕途奔波的倦宦,而每种思念之情,都有一些特定词汇来表达——
&“浮云&”和&”落日&”,就经常出现在游子思乡的诗歌里。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其实它们有一个最早的出处,在汉代古诗《行行重行行》里,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一句。
&“芳草萋萋&”也常与游子思归有关。早在《楚辞·招隐士》里,就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是劝说山中隐士归来的意思。知道了这个出处,就能明白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不是只写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芳草,而是因春回大地之景,生发思乡的感慨,所以紧接的一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碧云&”,它也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思人。最著名的是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是范仲淹在西北边塞军营,写下的一首羁旅词,如果不知道&”碧云&”一词的来处,那就只能把它想象成&”碧云飘悠的蓝天&”,但只是这样的话,这个开篇的感情色彩就太淡了。实际上,早在南北朝诗人江淹的《杂体诗》里,已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一句,所以&”碧云&”是一个带有思人之情的词汇。
如果见到&”秋风&”起,那可能是诗人想挂冠归去了。它出自《晋书·张翰传》:&”(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张翰是三国时期孙吴人,后来孙吴被西晋所灭,张翰为了不卷入晋室內乱,便以&”莼鲈之思&”为由,辞官而归。
所以&”秋风&”一词,由此带上了倦于做官、想要归乡的感情色彩。张籍的《秋思》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说:&”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羁旅宦游的诗人,还常把&”归雁&”作为自己的化身。钱起有一首《归雁》,写得很朦胧,读来就像李商隐的&”无题诗&”那样晦涩,它说:&“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其实,他是联想到了&”归雁&”的栖息地潇湘,又由&”潇湘&”联想到了&”湘灵(湘水女神)鼓瑟&”的典故,于是说:大雁啊,你为何轻易离开潇湘之地?那里水碧沙明、水草丰茂。是因为湘灵鼓瑟、而你忍受不了那声音的哀怨,所以才飞来的吗?
钱起就跟那&”归雁&”一样,离开了南方的栖息地,客居于北方,产生乡愁。所以只要抓住&”归雁&”这个词眼,也就读懂了全诗的含义。
以上这些词汇,都是有一个较早的出处,然后通过历代诗人的沿用,积淀了一种特定内涵。如果认识了它们,哪怕读不懂整首诗、整首词,也大概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走向了。
而对一首诗词来说,运用了这些有特定内涵的词汇,可以使作品凝练含蓄,并表达出无限深长的意蕴。
我们都熟悉那首叫做《送别》的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作者李叔同就是运用了&”长亭&”、&”古道&”、&”芳草&”、&”拂柳&”、&”笛声&”、&”夕阳&”、&”山外山&”这一连串有传统内涵的词汇,因此只字不提&”离情&”,却把惜别之情表达得浓重而充满意境。
如果你每每听到这首歌,都能产生共鸣,那大概就是古典诗词熏陶出的底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