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常令名节不堕地》

2025-03-24bj03
导读10月11日,《解放军报》发表《常令名节不堕地》一文,读后有感想如下。从该文开篇所引用的明朝名臣于谦在《静夜思》一文中&“豪华一去难再得,壮气销沉土...

10月11日,《解放军报》发表《常令名节不堕地》一文,读后有感想如下。

从该文开篇所引用的明朝名臣于谦在《静夜思》一文中&“豪华一去难再得,壮气销沉土一丘。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这话来看,其意已经能让人略知一二了。

尤其是该文对于谦所言的阐释,则更能让读者产生醍醐灌顶般的启发:&“大意是,富贵失去了固然难以再得到,但如果人的壮志消失了,虽生犹死。只要能保持名节,其他一切都不足计较。常令名节不堕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从明史资料上看,笔者认为于谦的&“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此言,应该是发自他对明朝著名的太上皇复辟事件,即&“夺门之变&”的一种真实的心灵感应。

该文以明朝名臣于谦为主角,谈论&“保持名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顺理成章地描述了明朝的&“太上皇复辟&”那个著名事件&—&—&“夺门之变&”的始与终。

所谓&“夺门之变&”,是指明朝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复辟政变夺回皇位。而此时手握重兵的于谦,在明英宗策动政变时,&“为顾全大局、巩固社稷,手握重兵却&‘屹不为动&’,即使含冤入狱,也不作争辩&”。

大明朝共有十六帝,但只有朱祁镇当过两次帝。原因是当年瓦剌进犯,朱祁镇听信宦官之言亲征,结果反而成了俘虏。在此危难之际,于谦等人请太后出面立了太子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并阻止了瓦剌以皇帝为砝码的阴谋。

之后在于谦的指挥下,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成功,瓦剌也只得将朱祁镇放回。在朱祁镇被放回之后,他就成了太上皇。可是,不久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朱祁镇又夺回了皇位。这次变故就是&“夺门之变&”。

其实,&“夺门之变&”也叫做&“夺门复辟&”、&“南宫复辟&”,它是发生在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的一场政变。当时,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正月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贞等大臣带一千余士兵偷袭紫禁城,撞开南宫宫门,接出英宗直奔东华门。守门的武士不开门,英宗上前说道:&“朕乃太上皇帝也。&”武士只好打开城门。

黎明时分,众大臣来到了&“奉天殿&”,只见英宗坐于龙椅之上,徐有贞高喊:&“太上皇帝复位&”。英宗复辟后,朱祁钰被迁至西宫,不久去世。

笔者认为,《常令名节不堕地》文中的重点,应是:&“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于谦身居官位多年,始终清正廉洁,恪守名节,以至于死后家无余财&”; &“在明英宗策动&‘夺门之变&’时,于谦为顾全大局、巩固社稷,手握重兵却&‘屹不为动&’,即使含冤入狱,也不作争辩。&”

所以,该文才会如此浓墨重彩地赞美&“含冤入狱,也不作争辩&”的于谦:&“高高者天,皎皎者心,于谦不畏死、不顾生,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读毕凝思:上述赞美之言,符合&“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理念。

本文链接:http://www.tlsf.cn/meiwen/54444.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