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豁达,是用心甘情愿的态度,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什么都不必说。别人怎么看你,和你毫无关系;你要怎么活,也和别人毫无关系。那些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从你张嘴那一刻起,你已经在意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只要活着,就要处于最自在的方式,可以没有荣华富贵,没有高朋满座,但不能没有快乐。闭上眼睛能睡着,睁开眼睛还活着,粗茶淡饭能吃饱,钱包不鼓还够花,忙而不累,闲而不烦,就是神仙日子。
有许多我很尊敬的同行,他们在上了岁数之后,都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名利的羁绊,对文坛上的各种热闹诸如评奖、排行榜,乃至研讨、笔会、讲演等等,处之淡然,不再当回事。然而,其中有一种认识,我却觉得还可以前进一大步:&“一个人真正应该看重的,不是你接近了多少人,而是你孤单的时候,还有多少人接近你。&”这句话,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无所求,却也流露出了他的有所待。而真正彻底地摆脱羁绊,是无所待。对一个无所待的人,&“还有多少人接近你&”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孤独&”。
这里说的&“孤独&”,当然还不是庄子那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王维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清高超迈,只不过是保持相对的独立。这种独立,首先体现在拒绝种种无聊的社交。
在哲学家看来,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避免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这一类的社交往往潜藏着让人不舒服的拘束、烦扰甚至不测。就个人而言,闲居索处的倾向总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某种程度上,独处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你能重新享受原初的、最符合自己本性的快乐。平静的心境对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一个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的人,不啻获得了一笔巨大财富。
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也就难以获得平静的心境,因为它会随时因不恰当的交往而受到损害。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群中,愚蠢往往会叠加,真正的智慧则被愚蠢的洪流淹没。有不少聚会,不仅少不了一些你无法称道的人,同时,还不允许呈现个性。许多人对思想见识毫无兴趣,但因为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地位,人人都希望别人认可他们的重要,唯独不肯认可别人在见识上的优势,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我自己就多次遇到这样的尴尬:即使你叙述的是切身经历和感受,只要与他们的想法不合,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反驳你。在这样的人群中,有个性的人必须把自己的个性掩藏起来,为了迎合别人不得不扭曲、萎缩自己&—&—达到与他人的投契,以放弃自我为代价。因为你的个性本身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你完全无意这样做。
而一个人个性越独特,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一个人的品质越优异,就越会发现自己在此类社交中得不偿失。其他人把无知、无聊、无耻强加给你,却不会有任何补偿。因此,不与之打交道,就是不稀罕这些人;放弃这种社交回到独处,实在明智。
所谓&“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睿智的交谈只属于睿智者的聚会。但最终,让一个人达至最完美和谐的只能是自己。完全的内心宁静,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到。
的确,友情、亲情和爱情会把人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还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自得其乐,认识到最大的拥有就是自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一个人独处时,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是完全自由的。即便是从日常的家务、阅读、散步、咀嚼回忆中,都可以获得无穷乐趣。西塞罗就说:&“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受人们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往往缺乏价值。因此,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极力回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懂得努力避免各种诱惑,以保存或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尽量少与庸俗的人虚与委蛇,这是人生智慧。
对独处的喜爱,随着精神能力的提高逐渐形成。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孤单对儿童是惩罚,对成年人就未必,年纪越大,他就越能独处。在许多学养深厚、内心世界丰富的老人看来:最好的语言是沉默,最好的状态是安静,最好的心态是没有心态。
当然,学会孤独并不只是老年人的事。在滚滚红尘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一门人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