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思想博大而精深,我是理解不透的,我也是&“无为&”理解,不想钻研其深奥,我只是从简单的字面上去理解它,感觉一就是顺其自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做事,二就是无需出人头地,不求功名,不图财利,做事均按自己的爱好行事,再往深理解一步也许还含有一个&“度&”的概念。
五十五岁之后,那就是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我从来不从&“养生&”的角度来保养自己,那样做就有一种&“有为&”之感,自己不但把身体养不好,还可能患上&“养生&”强迫症,对于自己的身体无论吃饭、锻炼、睡觉或其它我都是随遇的,绝不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那样的话就和自己的这个年代怡情悦性的生活追求越行越远了。
我越来越喜欢骑着自行车钻山入洼,东行西逛,没有目标骑行多少公里,也没有准确的目的地要到达,只是在&“无为&”中而骑行。这世界上的许多美妙都是在做&“无为&”之事中获得的。骑着骑着,便骑进了一洼,那里与众不同的秋叶金黄和不知名的野花红艳会给人爽心悦脾,那一片树林带来另类的美感和惊喜,让人总会流连忘返。
我小时候生活在山里,放驴、割草、掏鸟窝、追野兔&…&…,这些都是我童年的快乐符号,而今这些符号早已被历史的脚步踩碎,被城市的发展冲没,而我又想再做&“无为&”之事中把它找回。这不,就在前几天,和一群要好的同事朋友们相约登上瞭过顶。尽管山险路陡、尘土飞扬,但硬是登上峰顶,体验&“一览众山小&”之快感。再遥望远处更高的松花顶,也许明天、下个月或是明年又去登它。这是&“无为&”之事。但趣在身心。
人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产物,所以他是肉体和灵魂的综合体,爬山涉水如山中牛羊增强了体质,这是生命的基础,但在这个&“无为&”行程中也有了精神之愉悦,这是精神之升华,这是&“无为&”之事带来的美好。
老子《道德经》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许是在瞭过顶上会有一点点地顿悟。
我最大的兴趣还在写一篇篇的短散文里。写文章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抖去心中的尘土,让心无杂念,望着窗外秋来的阳光和花园中的落花,把自己的思想放飞在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遐想的天空,任凭它&“无为&”之翱翔,敲响键盘,在字字铮铮中,一篇散文便可一气呵成!
很多同事朋友对我说,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去骑行?哪有时间去登山玩水,更没有心情去写那些无用的散文,而我的回答是:我的时间很多,但我不想做&“有为&”之事,我只是很想做我自己的喜欢,例如骑车、爬山、写作之外,我还喜好做饭,研究菜谱,闲暇也想打打小麻将、喝点小酒等等。
我感觉我这个年龄,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做我的&“无为&”之事。这才是我的追求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