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025-05-12bj03
导读&“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崇尚品德,坚守正义,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放弃正义,显达时不背离仁道。穷困时不放弃正义,因此士人能保住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仁道,因此民众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予民众恩惠;不得志时,修养自己立身于世。总之一句话:穷困时就做好自己,显达时要兼顾天下人共达于善。孟子对一个游说之士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正确的游说心态,别人理解我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那个人问孟子怎样才能悠然自得,孟子回答了上述一段话。应该说,这是孟子对自己多年经验的总结。&“嚣嚣&”,音熬熬,&“自得貌&”(《古汉语大辞典》)。形容内心满足、愉悦、志得意满、悠然自得。后文&“得己&”,亦即自得。&“穷&”,穷途末路,包括物质生活的困乏,但主要是指理想追求和事业发展受阻,无法再向前进。与之相反则是顺利、顺畅、通达、显达。&“独善其身&”,说的是穷困时不随波逐流,不颓废沉沦,思想上固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行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一句话,在不良环境中和不利条件下,做好自己。独善其身免不了&“慎其独&”。一人独处,亦需谨慎,不放纵。孔子弟子曾参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即便是一人独处,也要觉得好像是大家的眼睛都在盯着你,大家的手指都在指着你,即严厉地监督着你。独善其身并非要与世隔绝。孔子赞赏隐士的品格,却不赞同隐士的做法&—&—&“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和世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孟子说&“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与孔子完全一致。&“兼善天下&”,是说在善己的前提下还要善天下。善天下是指使天下美好,亦可指使天下人共善。细辨起来,两者有先后之别,善己是前提。己未善,何以善天下?不过,两者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同一事的不同阶段。不能说善己为主,善天下为次。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其价值在于尽己之力,使社会美好。善己是纯粹的主观行为,可以不受外在干扰。而善天下是将主观意愿加之于客观世界,因此不能不受到种种制约。若主观意愿根本行不通,则只好罢手、止步,继续做好自己。这里,人们看到儒家思想与道、释两家思想的一个差异。通俗地说,即所谓&“入世&”与&“出世&”的不同。道、释两家也希望天下皆善,但他们更看到了天下不善,侧重选择独善其身之途。更有甚者,其独是真正的孤独,离群索居最好。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洁身名言,为奋斗理想。至今仍如此。

本文链接:http://www.tlsf.cn/meiwen/58839.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父亲河(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