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天下之大,哪有她的容身之处呢。相比于武侠小说中冠绝江湖的才女黄蓉,其钟秀毓灵当无人能出其右。然而,一部&"射雕&"写尽,黄蓉与郭靖终成眷属,却也终结了她这颗无价宝珠之光华。在续集中,依然美艳聪慧的蓉儿,终也成为了护夫怜子、冷眼待杨过的寻常妇人。
这么说,毫无贬义。因为,爱延伸成了家庭,爱变成了责任。以前,我爱你一个人就够了,现在我还要爱你所爱,包括你的江湖。芳华已逝,主角已经易人。如同你我,一朝春尽红颜老,明岁闺中知是谁?
少年时候读红楼,最不爱的就是宝钗。觉得她左右逢源世故圆滑,满身刀枪不入,没有小女儿的朝气。可是慢慢长大,慢慢成熟,慢慢经历人生的刀枪剑戟,才发现一身锋芒并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更随意;怀揣着黛玉的矫情小脾气,敏感多疑只能让我们心胸更小、朋友更少。实际上宝钗、黛玉二人是我们人生中的两种状态,少女时代当如黛玉,任意随心;成年之后必是宝钗,所有一切面面俱到。对黛玉,宝钗明送燕窝,暗地怀柔关怀;对湘云,推心置腹低调收敛。对上敬之以顺,哄老人家开心;对下待之以礼,绝不刻薄欺人。其实,我们没有谁愿意像黛玉一样被情所困郁郁而终,所以我们必须改变。
面对职场,我们三头六臂、不卑不亢;面对人际关系,我们长袖善舞、八面玲珑;面对家庭,我们刚柔并济,家和万事兴。
其实,宝钗的性格非常契合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想起在宝玉身亡之时宝钗作为未亡人的状态,有句形容:&"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子却一点不走&".且收回少年时对宝钗的些许轻视,人到中年,佩服宝钗,人生不易,我们必须像她一样顽强前行。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恭喜,我们最后,都活成了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