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城标的时代痕迹

2025-05-23bj03
导读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在南北主干道吉林大街穿过松花江的江南大桥桥头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吉林市城标&“激流勇进&”,三十多年了,几乎没有人质...
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在南北主干道吉林大街穿过松花江的江南大桥桥头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吉林市城标&“激流勇进&”,三十多年了,几乎没有人质疑过这个城市标志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据说这座城标叫&“摇橹人&”,几何图形构成&“人民&”二字的叠加,象征着吉林人&“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国人在对于自然的理解与构思设计方面往往过于倾向于其象征意义,而忽略了其自然的属性。橹,为一种人类仿生发明。是模仿鱼尾摆动的推进原理,来驱动小船。所有古时候&“橹&”字也写成&“艪&”。在江河水网地区生活的人都明白,因为摇橹的速度有限,所以产生的推动力也不大,一般只作为小船的推进工具,并且多在水流速度较缓的近海与湖泊水域使用。在江河激流中这种装置是根本无法推动船只前行的,甚至可能在激流中倒退。&“激流勇进&”与&“乘风破浪&”意思相近,都指克服困难前进。所以&“激流勇进&”是指逆流而行,而且是在&“激流&”,一种水流湍急的江河里逆水而行。现实生活里,在江河激流中,人们是用木(竹)杆来撑船的,大一点的船就得用人拉纤(多人用绳子拉大船逆水而进)。所以&“摇橹人&”与&“激流勇进&”根本不是一个主题。其实&“城标&”应该重在其城市历史的象征,可是在那个&“政治挂帅&”阴影未散尽的年代,城市建筑无不渗透着意识形态的痕迹。不用说&“接班人&”教育已经固化了国人的灵魂,即便有人看出问题,也不愿意惹这个麻烦,质疑官方的一切都是有风险的。在&“大一统&”的时下社会,久而久之,人们已经不习惯于思考。思维功能休眠,甚至报废。一个城标象征意义是否充分没有必要苛求。只是三十多年尤其是网络时代开始后,竟然,没有多少人对此城标的设计提出过质疑。这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几百万居民与来到过北国江城吉林市的成百万上千万的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种悲哀!无论是人们懒得说懒得想,还是没有看出什么&“门道&”,都反映出这个城市在改革大潮中长期相对落后的意识根源。所以,吉林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鲜有自己的创意。东北以雄厚的自然资源与工业基础,在改革大潮中却日渐衰退。连一度领跑新中国工业的辽宁,也后劲乏力。吉林与黑龙江更是死气沉沉。年轻人大量&“背井离乡&”南下,出去的孩子几乎没有回来的,使东北成为时下全中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东北的成绩,可是鲜有关注东北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如今有一个词叫&“唱衰&”。成绩再宣扬,也不会培增。认识差距才能&“识不足而知进&”!可在整个&“唱衰&”的大气氛中,东北尤甚之。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谁要是提到有什么不足,就会遭到抨击,说你心理阴暗不健康。世界光明,心理怎么会阴暗。到过美国的朋友介绍,打开美国的媒体,几乎清一色都是抨击时弊的。到是民众做了点好事都会被媒体大肆宣扬,这就是&“扬善&”。美国校园枪击案中,一个女老师在躲避过程中遇到一个小女孩,顺手把她塞进壁柜里,躲过一劫。事后媒体对其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的家长隆重地向老师致谢,口口声声称赞孩子的这个老师&“伟大&”。在我们的生活里,&“伟大&”一词是与平民百姓是挨不上边的。特色媒体的关注点主要在政绩,平民百姓的好人好事只能点缀点缀。整天拿集&“大德&”于一身的塑造典型,展示榜样的力量,殊不知信息时代这种典型没有不穿帮的。一但穿帮,国人就会产生受愚弄的感觉,连典型身上的基本人性善良都不愿意相信了(见作者旧作:《模糊的陈旧话题》①)。&“唱衰&”一词,切中时弊。唱衰让世人废掉了思考功能,唱衰让我们的社会失去了识不足而知进的机遇。发现生活中的不合理的因素,不是心理阴暗,恰恰是对光明的追求。容忍&“牢骚&”才能听到真话。大到&“经典&”理念&“大河没水小河干&”②、&“没有国哪有家&”③,小到吉林市城标的&“摇橹激流勇进&”,人们丧失了对自然准确理解的同时,也丧失了创新发展的智慧。注释:① 《模糊的陈旧话题》&…&…社会公德标准定得过高,是种乌托邦式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必将导致社会公德的堕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肯定高尚,却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高尚,只有&“高尚&”才是道德的。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底线&”。对,社会公德就是一种底线道德,哪些行为你做不到(或者做了),就是违背社会公德了。底线道德上不封顶,你可以凭借个人的道德境界,做出任何高尚的事。但一个理性的社会,不应该把&“高尚&”定位得与个人利益严重抵触。那就不是人性化的社会公德,也是无法实现的。② &“大河没水小河干&”,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提法,至今仍很有市场。自然界里是小河汇聚成大河,大河水流向大海。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都由多条小河组成的。沿途由众多小河汇聚,才形成滚滚波涛。这是我们的社会里公私对立的观念在作祟,这种观念是为了让世人先公后私,其实公私只有达到利益上的统一,才能互为依存。③ &“没有国哪有家&”:在奴隶社会时,如果国破了,国人就会被侵略者抓去当奴隶,自然是国破家亡。可是人类进化到封建社会以后,国破后,家未必亡。因为家是封建文明以上文明的社会细胞。&“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家庭,再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实现共同愿望的&“国&”,所以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没有家哪有国&”。不能把少数境界高尚者牺牲个人利益和个人家庭利益,为更多人争取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的行为,演绎成没有国哪有家的逻辑。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家庭利益是一致的。共性寓于个性,是个性的交集。&“公&”寓于&“私&”,也是&“私&”的交集,&“公&”与&“私&”绝不是完全对立的。某些私利让位于&“公&”,是牺牲自己的小利捍卫自己的大利。这种大利&—&—公,包括每一个人的利益,绝没有牺牲某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保全&“公利&”的道理。当一种&“公利&”没有某些人的份,那这些人还有什么理由去捍卫它。二战时候,英国的一个实例就充分说明这个道理。当时德国大规模轰炸英国,大英帝国面临亡国之虞。英国空军需要在最利于紧急升空迎敌的地方建军用机场,可一个钉子户的老太太就是不搬,导致军用机场没法建设。其行为受到其他居民和媒体的谴责。事情闹到国会,国会议员们讨论对策如何处理,有人建议强拆,当时任首相的丘吉尔说:&“我们和德国人打仗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保护合法财产不受侵害吗?如果强行拆了他的家,那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是啊,德国人占了英国,也不会剥夺英国人的所有私有财产,因为他们需要正常的社会细胞&“英国的家庭&”构成一个具有生产能力的社会,为他们创造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本文链接:http://www.tlsf.cn/meiwen/60008.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