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离开&"浪浪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钱多事少离家近&",历来是打工人最质朴的理想,也是多数人遥不可及的奢望。
简单说来,不过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为柴米油盐所困扰,陪伴家人度过每一个重要的时刻。
把我们拉回现实的,是上级领导的喋喋不休,工作之中的文山会海,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和个人进步的遥遥无期。
我们早已不堪重负、无力吐槽。似乎离开&"浪浪山&",就能摆脱一切不顺。
事实上,&"浪浪山&"不是一座孤峰,它的外面,也不是一马平川。
黄石公曾告诫世人:&"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理想的世界,即使是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也无法实现。
如果有一天真的离开了&"浪浪山&",或许不是我们厌倦了它,而是它淘汰了我们。
(二)妥协与斗争的决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浪浪山&"?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必须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务。&"
置身&"浪浪山&",我们就是在执行国家、社会赋予的职务。
唯命是从、逆来顺受的妥协,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天赋;以我为尊、仗&"意&"直言的斗争,不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职务。
唐僧师徒是自由度最大的创业者,同时也是最大的风险承担者。
九九八十一难,全都需要自己去闯。稍有不慎,便只能任人鱼肉。
离开了&"浪浪山&",我们无所依靠,必须要直面烈日炎炎、雨雪冰霜。
权衡利弊之下,一日三餐的温饱已是难得。
我们想离开,从来都不是因为&"浪浪山&",而是那颗欲求不满的心。
如何面对&"浪浪山&",就是如何面对我们自己。
(三)躺平与奋斗的辩证:还在&"浪浪山&"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躺平并不只代表荣辱不惊、随波逐流,还有平和的心态,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奋斗也不一定是尽日穷夜、透支生命,还有不懈的动力,虽&"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两者都是身心的自我调节,辩证地理解和运用,才是打开适者生存法则的最佳方式。
失落时不妨一笑而过,没有人会怪你疯癫。成功时切记收敛锋芒,骄傲会让人迷失方向。
明代思想家洪应明认为:&"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既不放弃梦想,也能面对现实。
既不无原则妥协,也不无原则斗争。
既不谴责躺平,也不嫉妒奋斗。
是否离开&"浪浪山&",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时常检视内心,问问自己想要什么,需要做什么,坚守初心、善始善终。
能够做到问心无愧,纵有千万座&"浪浪山&"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