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问茶

2025-06-02bj03
导读下坡右拐,路尽头名闻天下御茶园,园内除十八棵御茶树,还驻留了杭州太守东坡居士与龙井茶鼻祖辩才法师的至交茶友故事。时空转换,天地悠悠,茶客我信步拾级上山,山上满屏...

下坡右拐,路尽头名闻天下御茶园,园内除十八棵御茶树,还驻留了杭州太守东坡居士与龙井茶鼻祖辩才法师的至交茶友故事。时空转换,天地悠悠,茶客我信步拾级上山,山上满屏翠海。茶树挺立,行行列列,若阅兵仪式,层层叠叠,绿浪涌动。瞬间,令我动容,魂魄顿收。

稍息,举起相机,快门声里,狮峰山舒展开嫩绿的身姿。茶树逶迤,自远山而来,顺山脉,跨山谷,跌山涧,构成狮峰的肌理,龙井的图案。

稍息,镜头中迎来见头不见尾、川流不息的采茶女,戴草帽,背茶篓,也无声喧也无顾盼,从条条山径走下来。哦,已是午饭时分。

我跟随她们中的一拨到了西街一家茶庄。一张方桌已摆上几大碗菜和一盆热汤。洗手,上桌,吃饭,仍无声响仍无话语,唯有鸟鸣啾啾屋檐下。采茶女大都四五十岁,偶有几位二十来岁的。但见她们指骨粗壮,指尖皴裂,嵌进茶汁的指甲发黑,有的缠了胶布。因为清晨出工,踏茅草,踩露水,个个穿毛衣,套围兜,与正午燠热的阳光很不搭调,也与茶篓里的鲜叶形成反差。

此刻,东家忙着把鲜叶摊放在一只只竹匾上,均均匀匀。他告诉我,这叫&“摊青&”,待鲜叶水分挥发再&“炒青&”。我俯身嗅嗅,清香扑鼻,捻起一枚茶芽,&“雨前二春茶&”鲜嫩带露。

采茶女放下碗筷又出门上山。好奇的我与东家开始一问一答。采茶女工一天能采多少鲜叶?十天前一人只能采一斤多,这两天可采四五斤。有定额吗?没有,若有定额,品质就不能保证。她们是本地人吗?哪有本地人哦,都是从浙江衢州和江西来的。一天多少工钱?还不知道。我奇怪:事先不商定工钱,那收入咋算?不难的,待茶季结束,村里会统一协调工价的。想想也是,三四百家茶农,三四千名采茶女,在&“早一天是宝,晚一天是草&”的争分夺秒当口,一旦延误,岂不乱套?除了工钱,三顿饭和住宿东家全包。还好我家三层楼,十个人打地铺可以挤挤。你家几亩茶园?十六亩,是联产承包时,村里按农业人口分配茶园,远近高低的茶山互相搭配,封在纸条里,开社员大会抓的阄。那时穷,农民不吃香。我家农业人口多,所以茶园多了点。现在轮到茶农吃香,你们日子好过了。东家笑笑:好是好了,不过还好。话说得拗口,意思我懂的。东家换了话题:老师,你说茶叶好不好,主要看什么?他看我戴副眼镜,便称我&“老师&”。当然是滋味。滋味主要靠什么?两个&“主要&”一摆,东家说道说道的兴致上来了:跟你说,我们茶叶值钱就值在&“狮峰&”上。狮峰山这面坡全是石英风化砂土,你去山上走走,决不会脚跟沾烂泥。他取来一块石英石,沉甸甸,颗粒闪亮。山那边粘土多,下雨溜屁股。你看胡公庙前那乾隆皇帝封的御茶树,也在山这一面。他说话手不停。我们村北有山岭阻挡寒流,南边暖流凝聚云雾。不仅土壤微量元素高,而且只收一季春茶,也是&“计划生育&”。他对迸出来的比喻小有得意。这些日子是一年最忙的?可不,我老爸82岁,炒了一辈子茶,光炒制手法就有十种,才做得扁平光滑、挺秀尖削、香郁回甘的好&“龙井&”。说起龙井茶,东家话特溜:这两天鲜叶多,摊青后要一批批过&“青锅&”,既收干水分,又除青草气,接着手工炒;明前茶芽嫩,&“辉锅&”两遍,明后茶,要过三遍。昨夜,老爸炒到下半夜两点,现在眯一歇,等会儿又要忙了。

不敢多打扰,匆匆吃碗面,继续上山拍摄。&“老师,喝杯茶再走。这是自家喝的,虽茶形不讲究,但你闻闻茶香,品品茶味,狮峰龙井就是头挑的!&”捧杯,凝视茶芽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刚吟咏的辩才法师诗句又上心头: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冈头。湖山一日尽,万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

龙井问茶,共东家&“煮茗款道论&”,不亦乐乎?

本文链接:http://www.tlsf.cn/meiwen/610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缅怀祖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