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人比,中国人的消费是很有特点的。例如赶时髦,绷面子,搞攀比等等。
就说骑自行车吧,蹬着它到这机关大院上班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不是按步当车,而是换了我叫不出具体名字的&"摩的&"什么的。当然,各色各样的&"摩的&"也有等次或级别,有的看起来富丽堂皇,有的看起来削瘦寒酸。有的&"革命同志&"离机关远,为了赶时间,是应该&"摩的&",但大多数人离机关很近,走路也不过几分钟、十几分钟,多则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就不是讲速度了。
冒昧揣测,&"摩的&"在多数人的心里,具有&"先锋、&"&"格调、&"&"时髦、&"&"张扬、&"&"炫耀、&"&"富贵&"等象征意义。&"摩的&"是个广告,&"摩的&"是个品牌。&"&‘摩的&’一响,心头真爽;&"&"&‘摩的&’一蹬,精神大增。&"
本来,吃饱了,穿好了,其它消费更上一层楼也无可非议,从某个角度看也算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算与时俱进。&"跟着潮流去,洋洋且惬意;&"&"去与潮流会,错了也是对。&"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摩的&"风光是风光,可觉得它不大适合我上班。蹬上自行车,十分钟即到;换上新&"摩的,&"又能快多少!何况,小城里的住房建设,大多没有设计停车场地。家住楼上,&"摩的&"上楼就不象路上跑那样容易了;放在外面,谁都知道如今盗贼利害,&"摩的&"化为盗贼所有的例子并不鲜见。&"摩的&"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这就是我还是让这辆&"永久&"牌自行车继续伴我上班坚如磐石的理由。踏板坏了,换;座垫坏了,换。我问修车师傅,车轮坏了,可不可以换?师傅答:&"你这车身上哪样东西都可以换!&"哦,看来这家伙是可以伴我&"永久&"下去呀!
我暗暗观察,象我这样的人愈来愈少了,融入潮流的人却疯也似地长,最后,好象固守传统、不易陋朴的人几乎没有了。自行车虽仍然伴我,但我心头&"虚弱&"起来,跨着落后的&"陈旧&"穿过大街,两眼向着前方,目光却又不愿及远,更顾忌搜索街上美景。我回味熟人们看到我骑自行车的目光里一定是这句话:&"怎么你还是自行车?&"我心就更加&"虚弱。&"
还好,最近统战部新来了部长,也是骑自行车上班。我心里松了口气,感叹道:好,有个&"同党&"了!继续与自行车为伍的勇气又足了些。
去年,美国举行总统换届大选,布什和克里跨上了自行车。通过这东西比速度,比身体强健。美国那么先进,航天飞机都有了,用最新最好最美的座骑比赛何倘不可,为何还用那朴拙的东西呢?看来,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倡导的文化精神与我等不一样,至少没有虚荣,至少没有在物质的享用上划分人的地位、身份。我看到有的到中国来旅游的美国人,穿着也极简朴,兰布上衣牛仔裤,值几个臭钱。这些美国人不富裕吗?难道买套好衣服不行吗?大概不是,是消费观念在起作用。
美国总统也骑自行车,我心里的勇气又增添了一尺。
不过,人们的&"风光&"里还不仅仅是讲求虚荣,追求时髦,还隐藏着其它意思呢!什么意思?留给读者去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