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西府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一直保持着极强的精神魅力。周文化倡导&“以德治国,以礼立序&”,许多生活习惯和方言用语流传至今依然盛行,深得人们喜爱。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小时候总是觉得这些话很土,然而在外漂泊多年,再听到后却感觉很美,因为它们有着古老的传统作支撑,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比如,儿女们若要外出远行,母亲就会给他们贴身的衣服上&“敹(li&áo)&”个&“囊囊&”,装点钱以防不时之需;把某个人逼着去干其不愿意干的事情叫&“箍(gū)着做&”;把公鸡打鸣叫&“啼起&”,等等。
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那个年代,一家超过一个儿子并且有一个已经结婚的时候,就会分家,即分割家里的财产并将已婚的儿子分出去由他们另起炉灶,方言叫&“另家&”。那么,另家比分家的用词好在哪里呢?从文字构成上解析一下便显而易见:&“分&”字由&“八&”和&“刀&”组成,&“八&”有分离之状,&“刀&”有割裂之功,合起来则表示&“以刀剖物,使之相离&”;&“另&”字由&“口&”和&“力&”组成,具有分开而各自谋生之意,意为&“用力糊口&”。
另家一般是要请中间人说话的,即&“说事&”,特指乡贤或有威望的长者,因为他们在村中是一些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行的人,能为大家辨是非、明事理、主持公道。说事们应主家的邀请,会根据各家的具体财产和人员结构状况,大到家畜耕地,小到一个&“箸(zh&ù)笼罐&”,都要造册登记,分配&“清白&”,写出&“另单&”。事情一旦&“说倒&”就必须照办,并由&“执事&”去监督落实。&“舵(du&ò)人&”都希望儿子们能把光景过得&“媉(wǒ)也&”些。另家的时间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选在&“忙毕&”,因为这个时候麦子刚收完,收成下来了,地里的活儿也不紧了,比较&“消停&”。
按惯例,舵人一般偏爱小的,多跟小儿子过活,自然就会把属于他们的那份财产传给小的,所以幼子一般都继承了&“老屋&”,但这里的老屋可不是指老房子,而是指舵人住的院子。&“按没处&”也有些&“逛三&”不孝,舵人一气之下就把他们全都&“另&”出去,趁着自己身体还&“顸(hān)实&”而独自生活,省得&“目乱&”,眼不见心不乱。遇到身体&“不欠和&”时,就轮流到儿子们家中去小住,由他们&“经管&”。但真到了&“水活送不离&”的时候,舵人是不出老屋的,儿子们就轮番到炕前来经管,直至&“老百年&”。
另家前的最后一天,全家人必须聚在一起&“咥(di&é)&”顿臊子面。舵人&“啼起&”就起来了,父亲首先把院子打扫一遍,连圪崂拐角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家里所有的鸡猫猪狗都&“躖(du&àn)&”到圈里给喂饱喝足圈起来,免得它们出来捣乱。母亲和好面后先&“饧(x&íng)&”上,再去赶早集,割上几斤肥肥的好&“彘(zh&ì)&”肉,称些豆腐,顺路在自家地里&“剜&”上几把蒜苗、芫荽,切碎了做&“漂菜&”,再&“攫&”些青菜叶子,回来后把肉和各种蔬菜&“爤(l&àn)&”成臊子,面擀薄切细。最关键的是调汤,这是母亲的拿手绝活,醋要出头,而且还是母亲亲手淋的&“头道醋&”。几十年来吃惯了母亲做的饭,母亲调的汤无疑是家人口中最&“嫽(li&áo)&”的美味,一定要烧&“煎(jiān)嚯(hu&ò)&”了才入味,再撒上些漂菜香气立马&“爨(cuan)&”得叫人直流涎水,大家便放开肚子吃,&“汤宽&”面少,一&“吸溜&”就是一碗,十碗八碗不在话下,一直吃到&“帽盖&”上淌汗,快&“擦黑&”了才撂碗。
生活虽然是分开过了,但毕竟同根所生,有些事情还得兄弟们一起来操办。若舵人老百年后,灵堂要设在老屋,一切祭奠活动都必须在老屋办。三周年过了便可各自祭奠。但每逢年节或家里待客,&“泼汤&”是必需的程序。大年除夕&“请先人&”更是不能马虎的,如果哪个程序稍微不&“盱(xū)顾&”,乡党们就会指责他&“辱没&”先人。
以上文中打了引号的话,都是家乡常用的方言,用普通话读似乎不尽意,只有用家乡特有的腔调说出来才显其妙哉!但探究一下它们的意境和出处,那就绝非一隅地方之言了。有些话好理解:比如&“舵人&”原意为持舵掌船的人,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为上,儿女们称之为舵人,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敬意和信赖。有些话用字就比较生涩,但用意却非常准确:比如&“敹&”字最早见于西周文字,是指缝缀;&“彘&” 为古汉语,即猪;&“躖&”字书面语中虽然很少用到,但口语却很常用,表示追赶、撵走;&“媉也&”一词取了&“媉&”字的美好之意,加进了古汉语的语气,表示舒心富裕;&“顸实&”一词取了&“顸&”字的粗壮之意,是指身体健壮结实;&“盱顾&”则属于同义字组成的复合词,引义为&“不小心,没注意&”。还有一些话是传统习惯使然:比如&“按没处&”指的是某个事情发生的几率很小,按常理说没有必要去考虑,但也不排除偶然,充满了辩证思维;&“水活送不离&”专指大小便不能自理,尽显文雅而不俗;&“箸笼罐&”是从古至今西府人厨房中最受欢迎的放筷子的竹编小容器。箸:筷子;&“泼汤&”是对亡故父母的一种祭奠,每逢家里有了好吃的饭食,首先要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灵位前洒点饭汤,然后才开席,由此足以见得&“以礼立序&”之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