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妹妹&”并非活泼可爱的妙龄女子,而是我年近八旬的老妈。母亲姓&“唐&”,父亲根据&“糖&”的谐音与特性,戏称她为&“甜妹妹&”。父亲作古之后,我们便将这一昵称沿续了下来。
&“甜妹妹&”爱花赏花,一直与花同行在时光里。即使在贫困的年代,每天,只要从田间地头归来,她手里也总是鲜花绽放。或数朵、或一枝、或几束。桃花梨花油菜花,豌豆胡豆南瓜花&…&…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儿在我家的空酒瓶、废油罐、破海碗里轮番登场。每次插好花,&“甜妹妹&”总要左端祥右观望好一阵子才心满意足地在花下纳鞋底、补破衣、织手套。一针一线的穿梭间,那些花儿们便徐徐开放在我和姐姐的鞋面、衣服或手套上。因为有花的陪伴与慰藉,&“甜妹妹&”窘迫的生活不乏温暖与缤纷。
几度花开花落,勤劳聪慧的&“甜妹妹&”乘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挣脱贫困,成了村里最早致富的人。从此,她那一颗花朵般芬芳的心儿开始跳出山野,飞向外面的世界。省内某地的荷花开了、桃花怒放了,菊展开始了&…&…只要一得到讯息,&“甜妹妹&”就及时安排好家中事务,和丈夫奔赴一场又一场与花儿的&“约会&”。
逐渐地,&“甜妹妹&”的眼界越来越广,梦想也越来越辽阔。劳动闲暇,她又萌生了到省外看花的新向往。北上广,闽粤浙,豫桂湘&…&…恨不得万水千山走遍。花团簇锦中,&“甜妹妹&”细品慢赏,欢畅留影。在她眼里,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美和希望;靠近花,就靠近了幸福。
如今,&“甜妹妹&”年事已高,腿脚不再灵便硬朗,但赏花的兴致依然有增无减。只是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湿地公园的打造,她不必长途跋涉就能闲庭信步在县城周边,看众多花卉惊艳怒放。若子女们无暇搭载她四处闲游,&“甜妹妹&”就到离家不远的森林公园,饶有趣味地观赏各种适时花卉。每当新一轮的花草崭露头角时,她就觉得日子也跟着更新了一番似的鲜活可人。对那些素昧平生的植物,&“甜妹妹&”总抑制不住好奇向园艺师详细地打听。于是,云雾般的粉黛乱子草,多彩的风信子,展翅欲飞的天堂鸟等花草,全成了&“甜妹妹&”智能手机中的主角,成了她认知新事物的自我方式。一旦遇到情趣相投的新朋老友,&“甜妹妹&”就像孩子一般,急不可耐地翻出照片,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收获,沟壑纵横的脸上荡漾起鲜花般的笑容。
朵朵花儿汇成了&“甜妹妹&”的精神小宇宙。她用心与花对话,从花中触摸美,找到希望,放大幸福,这样的生活态度在无意之间与一句名言契合:&“拥有花朵的人,不需要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