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也许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鼎盛期,那时的百家争鸣,使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事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三教九流,各家各派的思想者、文化人凭借个人渊博的学识向统治者纷纷游说自己的思想主张,这其中孔老夫子也许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孔夫子为推行他的“仁政”学说,不辞千辛万苦,游说列国诸侯,那份真挚,那份热情也许能感天地、泣鬼神。可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诸侯们谁能去听一个文学狂人的疯话。此后的屈原,因不满楚君暴政,在谏言无效的情况下纵然投江,为后世留下一段永不磨灭的佳话。
秦始皇依靠其强盛的国力、兵力一统天下后,为禁锢人们的思想,竟然焚书坑儒,阻碍文化发展,致使此后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王朝时代,又有多少文人因孤高清傲而郁郁不得志?唐代的李白空怀满腹经纶而找不到君王的赏识,宋代的苏轼为权贵所陷,贬谪黄州又贬天涯海角,而那个陆游,一生诗书饱赏却无报国之门,直到临死是还念念不忘破碎的山河,依然告戒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究竟有多少文人空怀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怕没有一个中国人去做过统计,封建社会的中国是如此,那么一向号称开放的资本主义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时间轮回到20世纪初,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但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未能找到解救中国的出路,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进步的中国无产阶级迅速接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也接受了迅速传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便在祖国大地上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历史的变革却未能改变中国文人多桀的磨难命运。学者型的陈独秀因右倾观点而批判了几十年,散文家瞿秋白也因政治斗争而含冤了几十年,更为出奇的是“反右倾”斗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又有多少文人失去了创作的自由和实现伟大抱负的自由,又有多少像老舍那样的文人踏上屈原的老路,纵然投湖自尽了呢?
中国有个古语叫“文人相轻”,这“相轻”也是一种自相残杀,就如那历朝历代的政治风波,站在风口浪尖的往往是势力微弱的文人。文人自古就是命运多桀,这也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事实。
一个人一旦与文有了瓜葛,那么,他的命运是他所难以把握也难以掌控的了。
一个人一旦与文结了缘,他的命运就落到了别人手中,成了别人玩弄权术的工具,文人便成了权贵们脚下踢来踢去的“皮球”,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总是没个定数。
文人因为有独特的想法甚至是娴熟的笔法,因自己的写作而不知道何时会得罪于权贵,文人便成了权贵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想拔不行,欲除不成。
自古文人多磨难,文人的命运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怕也是如此的。文是一种标识,一种进步,也是对历史的证明。没有文也就没有对历史的记录,但在现实面前,文人是束缚了手脚的特殊之人,抒写自己的心态找不到合适的语词;抒发个人的情思,找不到自己的寄托,可悲的命运被别人掌握,也被别人玩弄,文人们与其一味的谨小慎微,倒不如学学李白的旷达大度,陶潜的“悠然见南山”而收敛个人行为,“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