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之为美原文及翻译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义及出处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通俗的理解是天道没有美丑、善恶之分
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解读,和实际逻辑意义上理解。
1、字面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标准是什么,那么相反的丑之为丑的标准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定义是什么,那么相反的恶的定义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
2、实际意义:
比如,我们给美制定一个标准或下一个定义,那么内容与之相反的标准和定义就是丑的标准和定义。这就是说当我们给美下定义时实际上也等于给丑下了定义。当我们定义善时也就等于定义了恶,因为与善的定义相反的内容就是恶的定义。
比如,我们定义说损己利人是善,就等于说损人利己就是恶。有正就有反,肯定即否定。
老子要强调这样一个关系,就是为说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性质相对或内容相反的两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的关系。
知道了什么是美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是丑,知道什么是善也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恶。知道了什么是有,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无,所以像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观念或事物都是相互生成的。
所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下,有难就有易,用老子的原话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